兖煤澳洲:行驶在田园风光里的“蓝色巴士”
怀特方案有两步:第一步为了让全世界确认美国人印的这个钞票,是有信用的,他决定与黄金挂钩,就是黄金和美元在一个价格上挂钩,美国老百姓不能换,但是外国政府,这44个国家的政府,借用了美国信用的政府可以换,这样的话,你就相信了我的美元是不贬的,你就按怀特方案走就行了,你就是按美国给你的信用为依据发行等额钞票。
反过来说,如果看今天要素市场在推动效率提升方面,我们的劳动力市场是在有效地配置资源,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其实是有一个很大疑问的。同样一套方法,我们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,是不是就有可能可以帮助我们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门槛,比如现在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,准备支持专精特新企业。
监管部门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股票的价格优没有涨起来,不太喜欢它下去了,涨的时候也不喜欢它涨得太快。所以,从监管方面来看要清晰我们到底要干什么,然后来做监管的事情,不要把其他的责任都揽在身上。金融创新很多,比如资本市场,我们一般都说国际市场上,金融体系分为金融市场导向和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。2015年以来到现在,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些风险事件。这三点从哪一点来看,都会觉得风险确实是会上的。
同时,在其他金融领域也有很多监管规则是有的,但没有特别好地落地。宏观调控、金融监管根本的目的还是让市场更有效,更稳健地运行,从而更好地支持我们经济高质量地发展。不过,它也确实引致了不少另外的问题,如对过度消费的纵容、信用卡逾期官司多、软暴力催贷、信用卡盗用等。
所以Facebook对外宣称,Diem是稳定币,自己已经存放了相关准备金,也会成立独立机构来管理准备金,但并不打算将准备金存放在中心化的中央银行。但卡类支付在那时还做不到这一点。因此,对将数字货币定位在M0这件事不要误读,更不能说是面向零售、注重零售,没有这层意思。其实电信公司最早在20年前就考虑过用SIM卡做支付,但是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没做到。
所以,将数字货币定位在M0意味着将数字货币业务归属到M0对应部门去管理。尽管对数据加密问题下了很大功夫,但仍有大量的客户隐私数据泄露到市场上,产生了大量的非法交易,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数字化信息的可复制性有关系。
双层体系主要是指在研发数字人民币时,中央银行在第一层进行总体设计后,第二层机构,包括各大银行、平台公司(初期是支付宝和财富通)、电信公司(初期是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),都可以发展数字货币或发展数字化支付系统。对实时全额结算的优缺点不能人云亦云,不见得最快就最好。但对一些不够强势的货币就不太放心。2002年前后,商场的收银台上会放十几台POS机,分属各家银行,原因是这些POS机互不通用。
后来成立了中国银联,也就是通过一台POS机,由银联统一转接到各家银行。而要谈数字货币,就需要先谈支付系统的数字化,这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。(本文系作者2023年6月8日在上海科技大学The Shanghai Tech Lecture所作的演讲) 进入专题: 支付系统 数字货币 。大体上,人们接纳广义的而非狭义的数字货币,采用双层体系,不排除或肯定以账户为基础的和中心化的系统选择,聚焦解决零售系统短板,实时推进各产品间的互操作性并有序提升标准,由支付系统衍生出的其他金融业务应持牌经营、一致监管、防范风险,欢迎并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,等等。
按货币层次对数字货币进行分类人民银行曾表示,中国数字货币现阶段发展主要针对M0,就是说替代流通中的现金,这个做法很容易被误解。支付业务有时出问题,主要是在其他环节出了问题,比如从账户中已取出的资金可能被骗,或者中间的加密被窃密等等,但账户系统不容易或很少出故障,说明挑战以账户为基础的支付系统,其立论依据不足。
在货币数字化发展过程中,应在思路上理清,哪些业务模式是从卡基支付业务中继承而发展的,哪些是应该摒弃的。在电子化过程中,早期有过一个阶段是电话银行,在美国运行的时间还比较长,是当时电子化的主要步骤。
数字货币无法单独建立和存在,需要依托于支付系统才能运行。其他某些国家对待人民币也会与此类似。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跨行清算对于支付系统的数字化,普通民众能够看到的都是终端使用部分,包括信用卡、POS机及其他支付终端设备、二维码等,但其背后是大量的结算和清算操作。在正常利率情况下,如果信用卡还款逾期,一般逾期利息是18.5%(也会随着通胀水平而变),这是相当高了,确实有点惩罚的意味。为此,中国数字货币聚焦于M0,不能理解为就是现钞,不见得仅限于现钞。所有参加清算系统的单位都需要事先交清算准备金,存放在中央银行,用于清算时准备金的收付,准备金不够时需追加。
大家可能也很关心支付系统与SWIFT的关系。总之,账户系统安全非常重要,整个网络通信系统的控制也非常重要。
人们会凭直觉去设想使用一种有国际信用、可兑换的中介货币,如特别提款权(SDR)、美元、走向国际化后的人民币等,以绕过多种通用性不强的货币。现在一些互联网平台公司特别喜欢渲染先买后付这个概念,说为小微企业贷款创造了新的工具,是银行过去不肯做的。
当然也还有非银行的账户转账,比如,获批执照的互联网平台可以为客户开立账户,可以从该账户进行转账。而现在的账户支付,包括支付宝和微信支付,都是从账户到账户,是在账户基础上的数字化支付。
如果碰到的是货币较弱、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国家,如墨西哥、阿根廷,虽然可能也有汇率挂牌,但外汇市场缺乏深度,其货币并不完全是可自由买卖的。与此类似,如果有多种数字货币,它们之间应尽可能具备通用性,才能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。其他发行人发行的是私人数字货币。尽管需要实行负利率是一种宏观现象,但实行负利率对现钞不管用,现钞只要放在家里就不受负利率影响。
所以说,推进跨境支付数字化最好的办法是,不要去宣扬要用美元或人民币替换别国的本币,而是通过旅游者的支付App连接上当地数字支付的App,通过换汇使用当地货币进行支付。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CBDC(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),稳定性高。
了解支付系统的数字化过程,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字货币的出现与发展。借记卡依靠实时通信所能做的操作更多一些,出错的概率大幅降低。
就广义概念而言,任何形式的数字化支付工具都可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数字货币。按属性与应用对数字货币进行分类大概在四五年以前,由各方自我界定的狭义数字货币定义开始逐渐不占上风,从国际清算银行(BIS)开始,随后也有其他一些国际性机构,认为有必要先在概念上对数字货币做分类,然后再看如何推进。
最早倾向的方案并不是区块链方案,后来才出现了区块链技术。在美国有不少墨西哥裔人,他们汇款回家的时候会涉及可兑换等一系列问题:比索是不是充分自由兑换的?有没有外汇管理/外汇管制?其汇率是不是公允有效的?外汇市场有无深度?等等。总之,账户系统控制得很严,不容易出事。现在允许第二层机构发展数字货币,它们既有开发的积极性,也有开发的人力财力等资源,同时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,所以开发过程中需要有协调、有规范、有监管。
这个思路一定程度上是研究了香港三家发钞行的情况。它当时只能发送信息给卡组织来核查持卡人在不在黑名单上,只要没在黑名单上就允许其刷卡消费(buy now),25天后再付账(pay later)。
DC/EP实际上是一个项目计划,类似于发展数字货币或电子支付的一个工程项目,DC/EP本身并不是个产品。大家可能都看到报导,俄乌冲突以后,因为受制裁等原因,俄罗斯向印度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,允许印度用本币卢比支付,印度支付了一段时间以后,俄罗斯发现手中有了大量的卢比但可买的东西不够多,所以不平衡就会出现。
像香港的八达通卡,国内的公交卡、校园卡等,都面临着升级换代和扩展通用性,过去单一用途的IC卡,现配上一个多重操作系统(MOS,Multi-operation system),在过去用途的基础上可增加新的用途和通用性。货币的储备功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。
#相关推荐
-
评论列表 (0条)